移动互联网之后,金融业怎么变?(如需下载完整报告,请关注“越圈”公众号,在后台回复“中国金融行业及发展趋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金融创新的速度加快,在中国形成了两种影响传统金融业的方式:
1. 作为传统金融主体的服务厂商,通过新技术赋能传统金融业务;
2. 凭借科技能力和企业原生业务优势独立成立金融主体,与传统的金融机构形成竞争关系,这种方式在国内更常见。而我国正在经历第二条道路野蛮生长,并逐步走向规范化的阶段。
传统金融主体由于特有的牌照优势,成为了利润较为丰厚的企业,占中国上市公司市值前十的企业的 50%,高利润吸引了众多非金融企业涌入,但新兴的金融主体对银行利润前置风险和后置的形式把控不足,对理财产品的风险评估能力不足,在实践过程中容易一地鸡毛。
成为一家专门服务金融领域的金融科技公司而非科技金融公司已成为当前金融业创新的主流。
在「甲子智库」的金融科技系列中,我们将从银行、证券、大资管、保险、监管、科技巨头、金融科技企业的角度,探讨以下问题:
·传统金融机构应该如何转型,以适应新的金融环境
·金融科技服务厂商应当如何更好地定位、更好地为金融机构赋能
·在金融创新丰富、金融业务复杂度升高的环境下如何实现更好的金融监管
·新型的金融主体在金融监管趋严的情况下应当何去何从
以下为金融科技报告系列的第一期——趋势展望。我们发现:
1. 银行需求长期主导传统金融 IT 市场,2017 年银行 IT 解决方案占金融机构 IT 解决方案市场达 67%;
2. 区别于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科技服务的方式,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以成立新金融主体提供服务的形式。
在 " 中国科技金融系列报告 " 中的第二期报告《银行科技化之路》中,我们将围绕商业银行的 IT 架构,分析银行业务系统、渠道系统、管理系统的技术发展与技术创新。